在若水,開好結案會議,就是提升團隊實力的最佳時機!

專案會議合照

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
文/若水BIM團隊

BIM的相關技術和應用一直推陳出新,更在營建產業中扮演著數位轉型的重要角色。若水作為一間提供BIM全生命週期服務的科技公司,為了持續精進BIM服務內容和跨領域資通訊科技應用,我們也一直在拓寬團隊人才的深度及廣度。

最重要的訓練,就是來自開好每一場專案的結案會議。BIM事業部建築經理陳雅信表示:「好的結案會議,能讓參與專案的成員好好盤點專案成果,帶著成就感往下個目標邁進,沒有參與的成員,則能從他人身上獲取經驗教訓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。」

新技術、新人才,也需要新形態的職場文化

在若水,專案結案會議不是檢討會議,而是集合大家的看見,將專案精華擷取出來。會議上不分職務、資歷,每個人都是主角,大家都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意見,甚至沒有參與到專案的同仁也能加入旁聽,藉此加快學習、模擬運作各種專案。

這些年下來,若水從超200個專案執行經驗中深入發現,要成為BIM領域的優秀人才,除了要有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,還要配備溝通協作、綜觀全局的兩大能力。

從BIM(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,建築資訊模型)的執行層面來看,常會發生軟體、檔案規格、命名方式等資料不一致,造成後續BIM模型的版本混亂、軟硬體和模型整合遇到衝突、資安管理種種問題。

乍看是各種技術問題,實則仰賴日常推進時,專案中不同團隊成員如何能夠密切的溝通與協作。因為,今天就算技術跟工具都到位了,只要團隊欠缺有相同共識、目標的溝通,就很容易發生重工跟延宕。

再加上,BIM的專案執行時間較長,短則數月到半年,長的2~3年以上都有可能,各階段期程緊湊,且涉及與不同專業團隊合作。過往就分工效率最佳化考量,專案成員最好各司其職,但日子一久,就會落入像工程師埋頭專注建模,卻不能理解為什麼客戶不斷改變規格,或又提出新的需求,衍生更多需要溝通的管理議題。

專案進程圖
BIM專案通常為跨年度專案型態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
然而,要開好一場真正能推動團隊集體成長的結案會議並不容易。需要做到三件事:

第一,需要結構性的引導。在結案會議,主持人(通常是專案主管)會請所有專案參與人員,包括工程師、PM、顧問先回顧執案期間,印象最深刻的事件及問題,並將心得寫下來貼在白板上,所有與會者都要跟大家分享。

就有建築組的成員表示,「透過結案會議的交流後,我更能理解機電組成員看事情的角度,同時在專案的對接上也比過往更加順暢了。」

BIM工程師也透過PM的分享,「更理解面對客戶需求改變時,一些決策判斷的原因為何,同時看見專案中不同利害關係人看事情的視野。」

其次,需要正向的企業溝通文化。在結案會議上缺少結構性的引導,一不小心,就很容易變成集體吐苦水大會。

要做好這件事,正向、富有心理安全感的企業文化是基底養份。十五年來,我們建立多元共融的職場文化,同時打造更扁平的組織及對話管道。在若水任何會議上,就算是剛入職一天的新人也有會議發言權,意在鼓勵員工勇於表達、直指問題,也透過對話培養溝通技能,與他人交流的進退掌握。

縝密前置,引導好的對話自然發生

當大家都勇於開啟對話後,又如何集體萃取出有品質的結案學習內容呢?

最後也最重要的,就是主管的投入。尤其在年度大型專案的結案會議前,若水BIM事業部主管通常會先進行2~3次的會議演練,仔細推敲,設定會議議程、準備會議前資料,並設計對話結構,協助所有成員能夠爬梳專案中的關鍵節點跟自我發現,以利會議當天的順利進行。

多位主管共同參與會前會,進行前置
多位主管共同參加的結案會議會前會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
主管也在結案會議中,實踐領導力的訓練。當一切都到位後,由主管擔任的會議主持人,確保會議上產生對話,但不流於冗長的贅述,引領團隊進行結構性討論,推進更深一層的思考。

由主管規劃的結案會議個人發言結構於會議前事先填寫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
有方法、有目標、有配套,反覆操練下來,每一場結案會議就是若水提升整體戰力的最佳時機。這除了能讓若水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給客戶,也讓每一位若水人才在領域專業更具信心,同時建立全局觀,優化團隊溝通默契及合作效率。

 

延伸閱讀:
不只建模!如何極大化BIM的整合套繪價值?
現場筆記:怎麼讓BIM模型和現場施工一致?專案管理的三個巧思

 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