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場筆記:怎麼讓BIM模型和現場施工一致?專案管理的三個巧思

若水BIM團隊討論圖

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
文/潘鵬仁

過去待過建設公司,有現場施工經驗,讓我加入若水BIM(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築資訊模型)團隊後,明白BIM要真正發揮作用,不只在最終建出合理的模型,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,如何發揮模型應用與專案管理的力量,融合到工地的作業流程。

通常,進入施工階段後使用BIM模型檢討,最常碰到三個挑戰:

  1. 需要整合套繪各系統模型
  2. 各系統的界面協調工作
  3. 確保實際施工與檢討好的模型相符

上述的狀況,遇到施工衝突時,就容易發生責任歸屬的困擾。然而,在若水BIM團隊參與的IDC機房案中,這樣的狀況少之又少,因為許多既有管路和專案中的系統碰撞,早就在現場進入施工前就已經被檢討解決,或全體達成共識。

在本案裡,若水的終極目標只有一個,站在工程的基礎上,整併模型、套繪和協調施工界面,最後要讓現場施作達到3個目標:(1)減少現場重工、 (2) 增加施工效率、(3)透過視覺化溝通增進協作效能。

一開始,有些既設系統沒有2D圖面,我帶著一位BIM工作夥伴親赴現場,撤掉原先架好的輕鋼架,逐層仔細研究既設管線,並用隨身攜帶的iPad製作平面對照圖、現場既有管路,準備在接下來的介面協調會,與各分包商討論各系統新建施工的規劃。

重新設計工作角色和環節

本專案的統包執行團隊給了若水極大支持,不僅向各專業分包商推薦由若水統一繪製各系統模型、更透過若水的整合模型,解決碰撞問題,隨時掌握工程現況與進度。

我常覺得,導入BIM就像跑一場兩人三腳的馬拉松,這兩個跑者一位叫時間、一位是資訊,選手之間只要稍有落差,就會失去協作的節奏,造成最後現場和模型不一致。

我們不把自己當做只在電腦前畫圖的人,而是能走進現場解決問題的管理協作者,拉到「專案管理」的高度來看,為了讓時間與資訊同步,若水BIM團隊做了三個改變:

 

一、建立有效收集資訊流的機制

我和團隊結合現場施工經驗,設計出許多表格,用以收集工程不同階段的各種資訊,而這不只是為了後續分析和記錄,也在建立施工團隊和BIM建模工程師的協作共識。

像在解決碰撞的階段,有「現場既有管路記錄表」(如下節錄所示),確保每一項系統檢討的完整性。

施工之前,在統包執行團隊召開的協調會議上,若水提供模型碰撞的調解原則,比方管路、管道體積小的要讓大的;管彎折彈性化大的要禮讓小的,如有特殊需求與路徑,也可配合模擬,讓所有的工程團隊可以在組織會議上快速訂出調整方案。

在解決碰撞的階段,利用現場既有管路紀錄表,確保每一項系統檢討的完整性

 

現場既有管路記錄表的節錄示意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 
二、善用Autodesk 360 、LINE等協同溝通工具

科技是若水的專長,團隊裡面不只施工經驗,也有資通背景出身的專業人才,造就了若水BIM與眾不同的優勢。我們也善用科技,把來自不同專業的現場團隊黏在一起。

就我自己的觀察,現場施工因為每天變化很大,而且細節繁瑣,加上工班裡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,外部的BIM工程師想跟也未必跟得上。

在現場駐點時,我有iPad Pro和Apple Pencil,在工地的辦公室桌邊多留了兩、三張椅子,再加兩台電腦配大螢幕,一台看2D參考圖、一台看3D輔助視圖,方便大家隨時坐下來討論。

幾回下來我發現,BIM模型本身就是最好的視覺化溝通介面。像在電腦上建好的模型,現場師傅不一定有辦法施工,我就會主動揪師傅們一起坐在電腦前看模型。

師傅們現場施工的經驗豐富,往往他們簡單的一句話,問題就迎刃而解,模型也得以在當下收到最即時的調整。有時候,換成師傅們有問題,就會來找我幫忙在電腦上模擬、預先算好距離、位置、尺寸。無形之中,若水也培養起施工端在現場用模型檢討的習慣。

若水BIM團隊善用科技工具,培養起施工端在現場用模型檢討的習慣

利用ipad開啟BIM模型討論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
 

三、做施工現場的資訊整合者

做為一個常在施工現場的BIM專案管理者,我像是工地主任的特助,也是師傅們與圖資間的翻譯者,更是包商與包商之間的溝通橋樑。

過一陣子,我發現只用電腦還不夠。因為現場施工人員多數沒有使用BIM模型的經驗,只看平面施工路徑參考圖,還沒辦法把模型的效用發揮到最大。而且,現場也不方便用電腦開啟模型,我們想到把用手機就能開啓的Autodesk A360應用程式引進現場,教專包工程負責人和所屬施工廠商的領班使用。

駐點期間,每天不是在電腦桌前跟師傅們討論、協調工項,就是進到工地現場巡視,記錄實際施工的正確位置,並且用平板開啟 A360,與師傅們即時溝通。

臨危受命,48小時內完成挑戰

初期協調碰撞時,主要標的都以各類匯流排、風管、線槽、管線為主。在施工階段後期,業主新增共同管架(大型C型鋼支撐吊架)的檢討需求。

有施工經驗的人都知道,這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因為眼看動工在即,任何變動都會影響後續完工期程。但我們認為,共同管架的檢討悠關施工品質,只差這一步,再難也要完成,於是決定臨危受命。

為了不影響動工日期,兩天內,我向包商詢問吊架的製作樣式、尺寸、吊架與吊架間的最大與最小距離等資訊,並套用在BIM模型中,檢視這些大型吊架是否會與現有的管線路徑碰撞。

與包商領班討論後,將公共區域中需共同吊架的區域及位置劃分出來,繼而進行吊架元件的製作,每一個C型鋼吊架的尺寸、高度、距離、分層等皆規劃在模型中。介面協調決議後,即將所有C型鋼吊架的尺寸、剖面等資訊,從模型中轉出2D圖說,提供廠商叫料,無須再試算。

除了在施工現場放樣、標記以外,包商執行時,只要依據我們提供的施工參考圖說,在一樓區域將裁切好的C型鋼註記編號,運送到樓上現場符合相對應的編號,即可搭建組裝共同吊架。這讓原來預計的工期從18天減少到7天,而且達到90%的施工完整度。

從模型中轉出2D施工參考圖說,節省工期,且達到高施工完整度

2D施工參考圖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
BIM建築資訊模型的威力取決你如何看待這門專業,若將其視為是眾多工程裡的分包,就會得到流於型式的模型;若視其為一種管理系統,就會得到執行效率與更好的施工品質。這門專業裡還有很多實務經驗值得分享,以後再寫文章跟大家交流。

延伸閱讀:
不只建模!如何極大化BIM的整合套繪價值?
用敏捷開發打造自動化工具,提升BIM專案效率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