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只建模!如何極大化BIM的整合套繪價值?

若水BIM團隊討論圖

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
文/若水BIM觀點編輯團隊

設計階段導入BIM(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築資訊模型)的時候,不同軟體的檔案格式之間如何套繪,一直是個讓人煩惱的議題。

其實BIM套繪的挑戰不只是技術,真正的關鍵在於如何溝通整合業主、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之間複雜的需求和差異,讓各利害關係人都能夠專注發揮核心價值,省成本又省力。

若水統整自身經驗,整理出BIM套繪的溝通協調環節,在過程中如何最大程度發揮BIM團隊的價值,協助專案順利推進。

為了避免到了施工階段,才發現建築或機電等結構有碰撞衝突,造成實際施工與設計不符,工期的延宕或額外的成本,愈來愈多建案業主選擇在設計階段就導入BIM服務,預先進行建築碰撞檢討。

一般來說,業主會將BIM建模與套繪、碰撞檢討的工作,發包給建築師事務所、機電工程公司、結構工程公司等。在專案管理統籌方面,可能由業主自行管理,或者在主要設計或施工單位間擇一委託來統籌管理、彙整所有公司提出的模型檔案。

套繪看似是個簡單的工作,為什麼業主會想要委託其他分包商處理呢?

套繪不只技術,更是利害關係人的需求管理

若只從字面理解,套繪不過是把檔案統合起來、轉成統一規格,但實務上並不輕鬆。因為套繪不只涉及對技術層面的深入理解,更需要動態掌握專案進度,跨專業間居中溝通。

一般而言,業主希望在設計階段能即時掌握專案進度,不用額外購買軟體,每周透過雲端共享平台,就能瀏覽被妥善整合過的NWD檔案,以及套繪後的碰撞檢討報告。

但是,每一家建築師事務所和工程公司,都有自己慣用的建模軟體,建築設計師普遍使用Archi CAD,結構工程技師多使用Tekla,而機電工程技師多用Revit軟體,最後輸出的檔案格式不盡相同,增加套繪的複雜度。而且,無論是建築師事務所,還是工程公司,不太可能為此配置一名專員來處理相關事宜。

「大家都希望能夠專注在設計,因此需要像若水這樣獨立於設計與施工單位之外,協助建立工作流程並居中溝通協調的角色,發揮綜效」,若水BIM資深專案經理陳雅信說。

BIM模型在套繪過程,可以發揮哪4種價值?

以下透過一個實際的案例,說明若水BIM團隊在承接套繪專案時,會重視哪些關鍵環節,如何讓BIM套繪在專案生命週期的各階段發揮價值。

1. 專案開始前,從零到一建立工作流程

本案開始之前,若水會先仔細了解合約,理解各方職責與需求。針對業主的需求,運用自身提供BIM整合服務的專業背景,提出一份量身打造的BIM執行計畫,並且根據案型,從零到一為業主設計出客製化的工作流程,才會進入轉檔、套繪的流程。

2. 專案期間,整合大量、繁複的套繪格式,居中協調溝通

當建築師事務所、機電工程公司、結構工程公司分別提供檔案給若水後,若水會彙整這數十個不同格式的檔案,統一轉成Revit檔進行套繪,再轉成NWC檔進行碰撞檢討。最後,把所有檔案輸出為一個完整的NWD檔,附上碰撞檢討報告,提供給業主。

套繪過程中,會面臨三個挑戰。其一,檔案格式繁複且相當費時。因為轉檔時需要先在系統軟體中設定條件,每次轉檔都會花費30分鐘到一小時不等。

BIM轉檔示意圖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
其二,因為不同軟體輸出的模型格式之間略有不同,每次轉檔,通常會有20~30%的元件遺失或格式跑掉,需要手動檢查並自行補上。

其三,套繪時經常出現設定上的問題。例如每間公司的窗戶、樓梯等元件參數設定不一樣,導致套繪後看不出是什麼物件;或者每間公司初始設定的建築物基準點和高程不一樣,導致模型不在同一個基準點上,無法套繪轉檔等等,更增加了套繪的難度。

「若水在模型套繪前,會先快速檢核檔案,替業主找出重大問題或資料缺漏點,也會協助業主解決源頭的轉檔問題,提供其他建議作法」,陳雅信說。

例如第三點問題,本案業主最後採納若水提出的建議作法,請三家廠商統一採用建案現場的某個座標軸,當成建模的原點,並且透過現場地形圖測出高程的尺寸規範等,來調整模型,以解決問題。

而且不只業主,對於設計單位來說,由若水這樣具備BIM經驗的第三方夥伴,居中溝通協調,也能有助於設計單位更專注在自身的設計專業上,達到協作綜效。

3. 衝突檢討後,提出優先順序以優化工作流程

BIM模型的設計週期短且變動性高,每周,業主通常會對設計單位提出1到2次的模型調整需求。

當若水收到設計單位修改過的檔案後,會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彙整大量檔案,完成轉檔、套繪、碰傳檢討並上傳雲端,同時提出衝突碰撞檢核表,讓業主可以即時看到更新後的進度,提出新的優化建議。

每次衝突檢討後,通常跑出數十,甚至上百個碰撞點。面對快速更迭的設計週期,設計單位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,將這麼多的碰撞點修正完畢?

為此,若水會結合自身在BIM多年的經驗,居中與各專業團隊溝通,提出真實的碰撞檢討數據報告給業主。同時,也會提出解決問題的優先順序清單,建議業主,哪些碰撞點屬於重大衝突,需要及時修正?而哪些碰撞比較輕微,可以等下一批再行修正?

「若水提出優先順序清單的價值,在於可以讓各方在快速更迭的優化週期中,釐清手邊的優先順序,了解資源該被投注在哪個環節,迅速處理」,陳雅信說。

4. 專案全程,降低跨領域溝通及疫情遠距會議的難度

建築設計和機電工程是不同的專業領域,開會時,彼此可能會因為不懂對方的專業語言,產生溝通不良的情形。而近年來,新冠肺炎疫情反覆,導致會議經常改成線上形式,大幅增加了跨領域線上溝通的難度。

此時,透過有BIM建模技術專業、能聽懂建築和機電語言的若水,可以減輕雙方在專業溝通上的負擔;而且若水BIM團隊有來自資通背景的成員,平日裡就養成了使用數位化專管平台,例如:BIM 360、BIM U等,建立線上溝通協作的習慣,在疫情來臨前,就已佈建遠距虛擬辦公室的硬體設施,具備團隊的線上工作默契。所以,當疫情來臨時,可以快速調整好步調,達到套繪專案全程線上溝通無礙。

結語

基於超過145個BIM專案實戰經驗,若水認為,要協助業主發揮BIM整合套繪的價值,做到BIM落地應用,靠的不只有建模的技術硬實力,同時也要具備專案管理、工作流程設計與溝通協調的能力,以及設計單位、施工單位的參與和認同,才能夠達到目的。

延伸閱讀:
現場筆記:怎麼讓BIM模型和現場施工一致?專案管理的三個巧思
用敏捷開發打造自動化工具,提升BIM專案效率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