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amma AR 商務拓展經理 Angel Palancar Martín 與 若水國際 BIM事業部 陳雅信 總監合照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今年八月,若水很榮幸與盧森堡科技新創公司 Gamma AR 有一場豐富深刻的對談。Gamma AR 的創辧人是一位建築師,一直很積極將技術應用在全球建築產業數位化。客戶主力在歐洲,目前也開拓到美國、日本、泰國、紐澳等地,而且多為大型地產開發、營建集團。
這款來自盧森堡的 AR 擴增實境應用程式,若水也多次在專案上使用,它能夠協助團隊,將虛擬設計疊加到施工現場,讓使用者能夠將施工進度與 BIM 模型進行比對,以便及早發現問題、提高施工效率並節省成本。
若水 BIM⁺(BIM Plus)團隊長期專注 BIM 建築資訊模型的技術深化,引進和應用最新資通訊技術,如 AI、AR、VR 和 Scan-to-BIM 等工具。透過此次與 Gamma AR 的交流,若水看見全球市場趨勢,也學習各地建築產業將 AR 技術落地的經驗,持續為客戶帶來競爭優勢,打造有深度、有廣度的 BIM⁺ 團隊。

Gamma AR 商務拓展經理,Angel Palancar Martín
負責全球市場開發,父親也在建築領域工作,投入建築資訊建模數位創新域,讓他得以從全球客戶的視野與需求,了解建築業如何再創新。

若水國際 BIM 整合服務事業部,陳雅信總監
帶領若水 BIM 事業部完成超過百件、各種類型的BIM專案。致力於協助建築產業客戶數位化轉型,擅長與客戶如同夥伴般一起探索最佳解決方案。
在接下來的對話中,若水編輯團隊將列出,若水 BIM⁺ 團隊總監雅信,向 Gamma AR 代表 Angel 提出的關鍵問題。
Q:怎麼看現在全球建築產業採用 AR 技術的趨勢?
Angel:以我們自己為例,Gamma AR 最早發源於盧森堡,旨在通過 AR 技術將 3D 模型與實際施工現場結合,來減少重工、降低錯誤率,加速施工進度。我們的主要客戶集中在歐洲,尤其是荷蘭和德國,他們對新技術的接受度高,並且積極投入應用。美國市場也展現出很大的潛力,他們一旦看到價值,就會快速採用。
至於亞太地區,澳洲是我們最大的市場。我這次的商業拜訪行程包括日本、台灣和澳洲。日本市場較為保守,目前還在驗證階段,而馬來西亞、印尼等國家已逐步累積專案經驗。泰國的發展尤其迅速,現在已有數百名用戶通過手機或平板裝置使用 Gamma AR,並參與了多個大型建築專案。
Gamma AR 在泰國的專案(圖片來源:Gamma AR)
雅信:這樣的規模真的很驚人!在台灣,我們的客戶通常只會讓一兩位監督者使用 Gamma AR,而不是全體現場人員。
當初我們研究 BIM 結合 AR 技術時,除了考量成本效益、技術可行性、整合性和便利性外,也關注了技術的普及度。看來,不論是歐洲、美國還是亞洲,都在逐步將這項技術引入施工現場,AR 技術在全球市場發展潛力巨大。
Q:為什麼這些市場開始更積極地採用 AR 技術?
Angel:在我們的經驗裡,關鍵在於業主開始重視新科技帶來的效益。最初,我們的客戶主要是施工承包商,但現在業主成為推動者。例如,在歐洲的製藥業,像 Bayer(拜耳)和 Boehringer Ingelheim(百靈佳殷格翰)這些跨國藥廠,現在直接要求施工承包商使用 Gamma AR 技術。在沙烏地阿拉伯,這甚至已成為招標文件中的要求。
雅信:在台灣,我們也看到類似趨勢。越來越多的業主,無論是在設計或施工階段,不再滿足於傳統的工作方式,而是主動尋求新技術來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。
以屏東基督教醫院專案為例,醫院業主對 BIM 結合 VR 技術非常感興趣,因此積極促成若水與設計單位的合作,並邀請一線醫護人員,作為空間的主要使用者,參與到設計討論中。透過 BIM 與 VR 技術的結合,三方共同努力,最終產出既具效益又貼近實際使用需求的解決方案。
屏東基督教醫院專案,人員使用 VR 的畫面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Q:目前施工承包商與業主在採用 AR 技術時,最重視的價值與挑戰是什麼?
Angel:Autodesk 的數據顯示,建築專案約有 5% 到 10% 的成本浪費在重工上。對施工承包商來說,透過 AR 將 3D 模型與現場結合,不僅除錯快速,還能藉由 RFI 標註、同步到 BIM360 平台,讓設計方和施工方更直觀地協作,提升溝通效率。
對業主來說,Gamma AR 提供了更高的透明度與可控性,讓他們能更有效管理預算並降低風險。因此,「避免無謂浪費、降低成本」是我們在多個市場看到業主們現階段最重視的價值。
雅信:這是重點。除了價值,我想請教在推廣 BIM 結合 AR 時,市場上還有什麼挑戰?以台灣為例,常見的問題是法規標準,以及擔心模型與現場不符會影響驗收,導致抗拒使用。
Angel:你提到的挑戰在其他市場也很常見,尤其是在新技術的接受度和學習曲線上。舉個我自身的例子。我的父親是西班牙建築產業的資深施工人員。即便我向他推廣 Gamma AR,他仍習慣帶著 2D 圖紙去現場比對(苦笑)。這不僅麻煩,還增加了安全風險。
雅信:這顯示出,新技術能否成功落地,關鍵在於與現有工作流程的順利融合。若水在挑選工具時,除了功能,也會優先考慮其易學性、易用性,並能與現有工作無縫結合。若水與客戶是夥伴關係,會從最小可行性方案開始,一步步消除這些擔憂,從預算到工期延誤,都會與他們深入討論解決方法和商討最無痛的融入模式。
Angel:完全同意,這也是我們不斷優化 Gamma AR 的原因。我們的目標是讓 AR 技術更直觀、更容易上手,進而提高導入速度和使用率。
雅信:根據我們過往執行 BIM 結合 AR 專案的經驗,只要在引入前有妥善的規劃,無論是規劃、施工還是竣工階段,BIM 結合 AR 技術都能大大提升專案的效率和準確性,特別是大型、複雜專案。
Angel 展示了一段「設計階段,將模型調到辦公桌上,團隊共同討論」的影片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比如,若水在中華電信 IDC 機房專案中,充分運用了 Gamma AR,確保施工團隊使用最新的 BIM 模型,減少因設計變更而產生的錯誤。AR 技術也幫助我們快速定位設備和管線,提供詳細的安裝資訊,大幅提升現場的施工效率。這些成功經驗大幅消除了客戶的疑慮,還讓他們更願意嘗試新技術,形成正向循環。
中華電信機房實測,將現場與模型套疊,調整管線位置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Q:在用 AR 技術的心態上,有沒有一些常見的思考誤區?
Angel:其實我們很常遇到一個誤解,就是:AR 技術的價值在於模型與現場完全一致的準確性。雖然追求完美的準確性是理想,但實際施工過程中,難免會出現偏差。
雅信:我們也是透過專案的實踐,愈發意識到,AR 技術的真正價值在於快速有效地識別現場的潛在問題,並及時做出調整,而非追求百分之百的準確性。
Angel:全球各地的客戶常常反映,剛開始使用 Gamma AR 時,他們對準確性要求非常高,但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,他們逐漸發現,這樣反而增加額外的工作負荷!後來,即使模型定位不完美,他們也可以運用 Gamma AR 去突顯重大問題,例如遺漏的管道和泵浦。
Angel 示意如何定位、對齊模型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雅信:這讓我想到若水在一個頂級智慧商辦的專案中,與客戶一致聚焦的是,AR 技術的價值不在於提升檢查標準或增加複雜度,而是提升專案透明度,讓我們能更早發現並解決施工中的問題,加速專案進展。
若水團隊將現場結構柱與擴柱模型套疊,做未來工進的預判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Q:實際施工場地遇到光線不足、地面不平或無網路的情況下,該如何應對?
Angel:施工現場確實面臨各種挑戰,不僅你提到的問題,還有檢查空間狹小、手持設備不一致導致測量不準確,甚至模型在移動時發生偏斜等,這些情況都嚴重影響了工具的效能。
然而,大多數問題,其實都與模型的「定位」有關。為了更好解決這個問題,我們最近推出了QR Code 功能。透過掃描現場的 QR Code,使用者可以立即調出該位置的模型。這不僅縮短了定位時間,減少了環境或者設備造成的測量誤差,還簡化了操作流程。你們可以試試看。
Angel 建議團隊可以如何操作新功能,並在現場進行展演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雅信:這是很實用的功能,能顯著提高現場工作效率。但我們發現,新技術的落地,無論是 AR 還是其他技術,如 VR,單純了解功能是不夠的。
例如,在屏東基督教醫院的專案中,我們導入了 VR 工具。經過團隊反覆測試,我們最終將其成功整合進日常工作流程。我們深刻體會到,技術落地必須從最小可行性方案開始,導入現場、融入工作流程,然後持續回修,才能實現效率的提升。
若水團隊導入 AR 工具的工作流程設定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Angel:是的,若水和全球其他市場的經驗證明,工具需要緊密融入現場流程才能真正發揮效能。
雅信:感謝 Angel 的分享,這次交流讓我們更清楚 AR 技術的應用潛力,這將幫助若水 BIM⁺ 團隊在未來的專案中提供更精確、高效的解決方案。
總結這次若水 BIM⁺ 團隊與 Gamma AR 的對話,我們不僅深刻了解了 BIM 結合 AR 技術的落地應用,還探索了其如何在全球市場中推動建築產業數位化的轉型。若水 BIM⁺ 團隊將持續專注創新,運用新技術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,並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。
讀完這篇文章後,您是否對 BIM 與 AR 技術的結合有新的見解?歡迎分享您的看法,讓我們一起討論這個充滿潛力的未來!
延伸閱讀:
在若水,開好結案會議,就是提升團隊實力的最佳時機!
現場筆記:怎麼讓 BIM 模型和現場施工一致?專案管理的三個巧思